电 话:400-0379-440
手机:18238880808
邮 箱:385215264.com
我国水资源中国水上滚筒的污染及其对策分析
水污染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病。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我国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量工业废水和有毒有害液体及生活污水和废水被排进江河湖海,导致水资源不能被使用,生态系统失衡,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反应,不仅导致流域及地下水体等使用功能的大幅度下降,还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因而给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大众的健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水利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表明中国水上滚筒,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河流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占87%。我国湖泊受污染达到高营养化水平的已占全部湖泊的63.6%,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湖泊、水库几乎全部受到污染。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原国家环保局曾经发布新闻:在全中国7大流域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7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辽河、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其它由于水体污染所引发的生物链毒害,致病致死的案件更是不胜枚举。
全国80%的水域和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中国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北方许多城市由于超采严重,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氯化物的含量逐年上升,以致超标。水质的不断恶化,已经构成制约和引发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甚至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水质分为五类,作为饮用水源的仅为一、二、三类。2016年我国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的四类、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在河流、湖泊(水库)、省界水体及地表水中占比分别高达28.8%、33.9%、32.9%及32.3%。相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水体污染更是主要以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严重污染为主。水利部曾经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是:46.5%的河长受到污染,水质只达到四、五类;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质为超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数据表明,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中国水上滚筒。2亿人饮用自来水,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3000万人饮用高硝酸盐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物水,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Ⅳ类、Ⅴ类和劣Ⅴ合计占比32.3%。
2017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为70.0%,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比例为8.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河北、吉林、福建、江西、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等8个省(区)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同比下降;内蒙古、黑龙江、江西、贵州、陕西等5个省(区)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比例同比上升。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潜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的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目前,海河、辽河、黄河、准河、松花江五大重点流域均处于超标状态。
央视曾经报道:水污染的危害比战争更可怕。2010年的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2011年云南曲靖5000吨铬渣污染水库事件、2012年广西柳江镉超80倍污染事件……受工业污染持续加重影响,近年我国严重的水污染事件不断增多,其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时,更是大大刺激了国民神经。尤其是借助如今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民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更是大幅飙升。2014年4月,兰州暴发的水污染事故震动全国,很多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报道称,兰州一箱水涨至上百元中国水上滚筒。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在放弃自来水,食用自购的矿泉水、纯净水。甚至有专栏文章称:一些城市的自来水仅剩冲马桶的功能。
饮用水研究权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认为,不合格水对人体的危害,有看得见的,有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通常是微生物污染危害,可能致人突发急性疾病,但是自来水的有机化合物总量(CODMn)超标易导致慢性疾病。专家告诉媒体,饮用有机化合物总量超标的水,“一天两天没问题,半年一年看不出问题中国水上滚筒,但有机化合物会在人体中富积,最终对身体造成危害,严重时可能致癌、致畸、致突变。”
中国环保界的元老、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曾说:“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趋势是越来越坏,而不是越来越好。前景很不乐观。”他说:“水污染问题在普遍加剧,仅有的水源逐渐不能使用。这种局面特别紧迫。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将因此而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我国水源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无节制任意排放。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将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具体说来,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工业污染;二是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三是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定,很多大型企业造成水污染,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任意排放污水,出现“一个企业污染一方水土”的局面。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对工业废水加强加大了处理,但污水的排放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水环境也不断恶化。
我国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堆放在土地上,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当前缺乏成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不能对污染水域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技术上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某个水域发生污染,只能加大人力加以控制,防止人们饮用污染水,但是不能防止污染水的下渗。在治理期间内,这些水可能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治理难度,进入治理污染的冗长期,后续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2千多种,主要为有机化学物、碳化物、金属物。其中自来水里有190种对人体有害,20种致癌,23种疑癌,18种促癌,56种致突变肿瘤。据了解,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已达到31.88亿吨,其中80%以上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年排放量达2125.97/吨,有毒有害物质如汞、_砷、沿、酚、氰化物、石油等约达S7万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排出的污水数量也不断增多,水质发生恶化,水体遭受污染,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我国供水结构来看,2017年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m3,占总供水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总供水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总供水量的1.2%。全国有28%的人口饮用地面水,72%饮用地下水,由于与人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必然对人体徤康产生影响。
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随着我国的污染情况不断恶化,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是不小的污染危害。
酸雨也在不断损坏我国的水质,使我国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全国酸雨区面积约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2%;其中,较重酸雨区和重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和0.03%。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湖南中东部、广东中部、重庆南部、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此外,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问题。各行业在核算国民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当中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产品产量等直接性指标,对于资源消耗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相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关注不多。政策导向存在的偏差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增无减。
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讲,都与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管理水平低下有关。在发达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而且污水一定要处理后达标排放。而中国水的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此,多数企业做不到污水完全处理后达标排放。据媒体报道,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用以处理人们每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而在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中国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到5家,武汉、重庆等绝大多数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
目前,我国工业、城市污水总的排放量中经过集中处理的占比不到一半,其余的大都直接排入江河,对于污水的排放约束力不大,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出现恶化现象。
“十二五”以来,我国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密集出台各项环保政策(如“水十条”),我国污水处理规模已具备一定规模,水污染治理能力效果显著。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90%。应该说,我国水污染的形势是局部在好转。但是,与现代化建设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个别地区比如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水源地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遏制。在这一状况下,水资源保护及流域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城市区域污染源点多、面广、强度大,极易污染水资源,即使是发生局部污染,也会因水的流动性而使污染范围逐渐扩大。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
根据河湖水域具体情况,划分我国7大流域主要河流和湖泊水功能区,确定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规划建立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和监控系统。
分析计算主要水功能区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制定流域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策略,建立流域污染物削减与水质改善工程建设优化模型。建立以饮用水源功能区为核心的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监管系统,研究制定全国供水水源区水质标准和保护规范。依据水功能区划,建立全国河湖主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监控系统,适时预报全国主要河湖水质变化过程,分析评估水功能区达标状况。探讨流域水量和水质统一管理的途径,开发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功能区状况、污染源控制和水质改善工程建设等管理信息平台。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对于当前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净化要采取竞争机制,将污水的处理产品商品化,提倡多元化的投资建设,给予污水处理企业一定的扶持优惠政策。
德国在防治水污染方面成效卓著,其中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得益于完善的立法和资源保护措施。在德国水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水平衡管理法》。根据《基本法》原第75条规定,联邦对于水管理有框架性立法权限,但直到1957年联邦议会才通过《水平衡管理法》。
1976年,德国利用经济手段对水体保护进行补充的《废水征费法》,才最终在水管理领域制定了联邦范围内统一的法律性框架。这是德国首次按“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环境保护费用,费率取决于排水数量和其所含有危害物的性质。收费资金由联邦政府支配,专门用于支持水体质量保护和提高。污水排放收费促进了水消费者尽可能降低排放。2009年德国颁布联邦新水法,在德国历史中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直接适用的水管理法,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避免污染的产生,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发展方式。如德国奥迪工厂几乎100%的生产用水都是来自雨水或者循环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经过30多年的治理,德国如今的河流湖泊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水质基本上达到了可直接饮用的程度,成为世界公认的环境保护最好、生态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借鉴德国的经验,在保护国家水资源上,首先要从法律着手,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加大立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通过法律来规范水资源污染问题的责任方向,通过相关机制和政策来确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约束社会各界单位、企业以及个人的行为,严厉惩罚以一己之私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控制各大中型企业的污水排放量,激励人们参加到水资源建设的队伍之中。对于污染水域的产业要加强治理力度,严厉打击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强制性职能,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要想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必须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资源的防治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官员和流域机构领导的年度考核范围内。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加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目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确立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中国水上滚筒,并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对排污严重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整改,减少水污染和水浪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半个多世纪前,瑞士水生态环境建设也曾走过弯路,水利用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瑞士污水收集率仅为20%。瑞士的湖水普遍遭到来自工业和生活的污染,不仅莱蒙湖,瑞士的其他许多河流湖泊也曾遭受严重污染。
为了治污,瑞士政府建立了发达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所有工业和生活污水,只有经过净化处理并达到净水标准后,才能重新注入湖泊。几十年来,瑞士投资数十亿瑞郎,建设了一项积极有效、遍及全国的污水净化工程。污水净化网遍布城市与村庄,数百个污水净化装置把下水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滤出。如今,全瑞士80%以上湖泊的水都可直接饮用。
瑞士治污经验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水污染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即,将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之前首先使其净化。目前,瑞士民用水水价中,高达三分之二是专门用来处理生活污水的。
再以柏林为例。德国柏林水务中心CARISMO项目以最大化利用污水中有机物质的新技术,获得了2014年德国可持续发展奖。CARISMO项目将污水处理厂初沉池改为利用混凝沉淀后,用滚筒将沉淀物和有机物过滤并送至污泥厌氧发酵,提高产期率,降低曝气池氧气消耗。不仅可节约能源,而且还能产生更多的能源。据了解,柏林的大型污水处理厂目前每处理一立方米需要消耗0.2至0.4千瓦小时特定能量。然而,利用最佳的可行性
技术方案,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质完全转化为甲烷,反而可以在理论上产生甚至高达每废水立方米0.8千瓦小时的能量。研究者认为,到2030年,这一项目可以在不改变污水处理目标的前提下,将污水处理厂由化石能源的消费者转变为可再生能源的净生产者。
目前,总体来看,我国水资源保护机构监测设备落后,分析仪器陈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效率。尽管我国对于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如节水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监测评价技术、规划技术、工程影响分析等的研究成果已经全面推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侧重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而管理科学研究量较少,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管理体制的完善,对于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能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
其次,开发水域水质改善技术,以提高水域纳污能力。一是借助于无砂砼墙中国水上滚筒、植物和滤纸,以及滤料表面的微生物,截留和去除径流面源污染物。二是利用仿生植物对河流微污染水体强化净化。该技术不仅具有显著净污效应,而且又不影响河道的行洪和航运功能。就农村来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树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改进与完善农村生产技术,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到农业生产中。农业产业还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不断开发利用生物农药技术,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以生物技术代替化学技术,最大程度的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迫在眉睫。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为实行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手段,找准切入点,针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特点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做到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唯有如此,才有望构建一个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